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青春脚步 > 正文
青春脚步
研究生校长奖人物丨杨祚:水滴石穿 逆势而袭

杨祚,男,汉族,中共党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忠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重建与免疫治疗的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Top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50.6),共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9篇;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历任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导学团队思政助理等学生工作职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大学生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等。

ku真人体育官网

问道生医,逆势而为:祖国未来需要什么人才

青春懵懂时代,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事业,杨祚也是如此。在十年前填报大学专业的时候,喜欢科幻故事的他一志愿选择填报了最火热的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不巧的是,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却发现被安排到全系只有51人的冷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大一下学期终于迎来转专业的机会,杨祚却犹豫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祖国更需要一个航空工业的守成者,还是一个生命领域的拓荒者?

他开始重新审视并深入了解生物医学领域。在接触到生物学与工程学的革命性融合时,杨祚被它的未来景象深深吸引了:可以使疾病早期筛查更可靠的分子医学,可以帮助截瘫患者恢复四肢的人工神经系统,可以操纵病毒核酸制造的新能源电池,这些使他兴奋难耐。用他自己的话说,由此他开启了自己“医工融合”的求学之路。

2015年暑假前,他立项了以“骨组织修复活性生物材料”为题的大创项目。项目的关键在于,材料必须能让成骨细胞按照人的意志所设计控制的方向生长分化,因此材料内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十分重要,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那时候的电镜室需要在10℃的低温环境中运行,而室外温度常常达到40℃,于是只好一手抱着军大衣一手小心地端着样品,顶着酷暑前往测试中心,穿过校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看我。”杨祚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一年后,大创项目成功结题,杨祚对这个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相融合的新兴领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寻求新一阶段科研学习之路。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推荐到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夏令营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一个宏伟到值得一生奋斗的目标——抗击癌症。

学道西电,逆势而动:如何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研究生复试时,杨祚谢绝了中科院更换研究方向的调剂提议,他来到西电生科院,找到了在纳米领域抗击癌症的王忠良教授,寻求复试调剂。得知来意的王老师向他提出了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要针对什么前沿科学问题?它能满足临床怎样的需求?它对国家又有什么重要贡献?

入学第一年,带着对“灵魂三问”的思考,杨祚启动了他的第一个课题——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其核心是操纵颗粒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的纳米粒子,使它们可以有智慧地选择性结合在肿瘤内部的血管上,源源不断地提供杀伤肿瘤所需要的氧气。如何操纵这种只有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小东西”,杨祚充满了未知和困惑。凭借大学期间的材料化学基础,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和理论计算模型,以确定研究方案。

由于第一学期的课程较多,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急剧缩水,为此他总要做实验到十一点后才离开。为了提高效率,做到课程学习与实验进度两不耽误,他每天早晨在上课之前先去实验室把实验反应搭起来,下课后正好反应结束能够继续实验。对自己时间的精打细算,使得他很快掌握了纳米粒子的构建和操作诀窍。而在实验进入在体治疗阶段后,杨祚遽然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会给实验动物做手术。他只好从给小白鼠打针开始练起,学习开腹、肿瘤环切、淋巴结摘除、伤口缝合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杨祚说最忙的一天他需要给40只小鼠动刀,一只小鼠前后平均需要25分钟,他连续在手术台工作了16个小时,“手套上全是血渍,没吃饭,喝水都反胃”,但这是实验需求,自己必须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一结束时杨祚不但取得了年级第一的专业课成绩,还在课题上取得进展,实现代谢干预调控肿瘤乏氧的方法创新,并通过了硕博连读考核。

适逢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技术竞争的关注,他再一次深刻认识到我国生命健康领域全面落后于人,受到“卡脖子”威胁。他也愈发感受到王老师“灵魂三问”的力量,决心必须“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

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他把目光投向了免疫细胞与基因组编辑这个受到美国限制最严峻的领域,瞄准下一代免疫细胞疗法和肿瘤原位疫苗的研究继续努力。这是一个对学院来说缺乏基础的陌生领域,最初的时候他很紧张生怕走错一步,王老师鼓励他不要畏惧失败,脱掉枷锁勇于尝试,并告诉他要大胆地向国内外大咖求教学习。“失败没我想的那么可怕,大咖们很好沟通对我也很包容,我变得更自信了”,正是王老师的不断鼓励,让杨祚在免疫激动剂研究中不断突破,阐释了先天免疫激动剂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新机制,并在两年内发表了8篇中科院一区论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先后四名研究生相继投身该领域,与他同道同行。

悟道西北,乘势乘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喊着“西部大开发”口号长大的一代人,杨祚对西北地区充满了感情。

2014年7月,他跟随支教团来到甘肃静宁县光华村沟儿湾三合初中,这是方圆三十里大山中唯一的初中,很多孩子仍然需要起早贪黑步行二十里山路上下学。老党员陈校长就是当年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于兰州大学核物理系,但他却选择回到大山,保住了这所当时难以为继的乡村初中。备受鼓舞的杨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要继承这份沉寂在大山里的光荣意志,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博士一年级,他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承担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的试点工作。彼时学院各支部刚刚重组,党员水平参差不齐,工作难度很大。学院党委书记教导他,把支部凝成一股绳,关键在于支部书记要用力,并指导他如何组织和教育同志们以发挥大家的力量。在之后的三年里,他组织工作秉中持正、一丝不苟,并学会了在教育服务中为同学们解决困难。支部工作办出了特色,受到了学院学校的肯定,杨祚也进一步领悟了“真抓实干才能攻坚克难”的道理。

在支部大会接收新党员入党时,杨祚时常谈起支教的往事,他说正是那段经历坚定了他入党的信念和扎根西部的决心;他说东部固然机会多,但西北更需要人,光喊口号实现不了西部大开发,他得回到西安去,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他也教育同志们,虽然我们的研究要着眼微观尺度,但我们的眼界可不能越看越小,得看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看向人民最需要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五年来,杨祚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建成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助力依托陕西省创新驱动共同体筹建的合成生物与新药研发专委会。如今,他全身心投入到“细胞编程与合成免疫”研究工作中,为西电生科院布局该领域开拓交叉学科新方向贡献力量。

即将迈入人生新阶段的杨祚,深知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学校和导师提供的平台和帮助,他也会继续投身基础科学研究,把个人奋斗融入学院发展,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解决人民生命健康真问题,做人民需要的科研。

导师寄语:

杨祚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相识五年,他已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他投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最前沿的细胞编辑与合成免疫领域,为学院新学科方向努力奋斗。希望他砥砺初心继续前进,把个人奋斗融入学校发展,用青春和汗水为健康中国2030书写西电篇章。

(文/高宇星)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电话:029-88201000

访问量:

版权所有:ku真人体育官网(中国)官网 - 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陕ICP备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